撰文:东莞梁康
图片
俞大猷剑经棍法,中平势,梁康演示。
两手握持兵器的位置,称之“把位”。俞大猷在《剑经》中以钯为例:“把大门空,起勾、下勾步绝妙”,深刻揭示了兵器技击中“把大门空”的原理。由于钯头沉重,使用者往往会本能地拓宽双手把位,以借助杠杆原理增强挥舞时的稳定感;然而这一做法也导致身体中门大开、变化呆滞僵硬,防守空虚,极易被对手以勾击动作趁虚而入。
图片
俞大猷剑经棍法,丁字步马前斩草势,梁康演示。
持握长棍的道理亦然。《剑经》棍法对打训练,用实木棍长约八尺,而阵战中所用兵器常改为一丈二尺。在训练中,若教练未加以及时警示,习者很容易为追求控制感而拓宽把位,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稳定,却也牺牲了防守的严密性。这一矛盾正揭示了技击本质中稳定与风险并存的关键问题。因此,棍法技击的根基,实在于精妙的“把法”。《剑经》总诀“中直八刚十二柔”正是其核心纲领,强调把法须刚柔相济,而把位距离的控制尤为关键。
图片
俞大猷剑经棍法,扼棍势,梁康演示
《剑经》是重要的南棍文献,在南棍的活态传承中,最基础且科学的把位定法为“一臂长”:具体操作,将棍头伏于地面,左手握棍端紧贴腋下作为支点,再伸直右臂,于右手虎口处握棍,为另一端点,这两点之间的棍长即为基准把位。以此为标准,在实战中便有了明确的参照,既能有效避免“把大门空”的弊端,又能实现攻防兼备、劲力顺畅。
图片
俞大猷剑经棍法,齐眉杀势,梁康演示。
棍法技击,把法亦非一成不变。在运用“推棍”、“牵棍”、“马前斩草”等技法时,基础把位最能兼顾灵活与稳定;而在施展“扼棍势”、“滴水势”这类需要挤压、捧托发力的棍势时,则可将把位适当拓宽四五寸,以增强握持力量与整体稳定性。棍法技击,贵在活学活用,方能在守正与应变之间得其中之要。俞大猷《剑经》棍法、古典散手技击教练,梁康于大朗撰写,2025年10月7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科元网-配资知名配资门户-配资网络炒股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